用方经验白学斌教授应用止嗽散的经验

白学斌教授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

陕西中医学院温秦庆,陈玲

咳嗽是小儿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证情复杂,缠绵难愈,日久易演变为它症,轻则影响患儿食欲睡眠,重则危及生命。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获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选方的理论依据

历代医家认为咳嗽多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儿肌肤疏薄,腠理不密,卫外机能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外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清●程钟龄云:“肺为娇脏……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小儿咳嗽不离乎肺,但又常和脾有关。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畅而发为咳嗽。故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止嗽散出自《医学心语》,为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创制。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等七味药物组成。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有效;桔梗、陈皮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本方不但有疏风宣肺的作用,而且具有化痰止咳功效。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程氏语)。

2、加减化裁运用

2.1风寒咳嗽:以咳嗽为主,兼见外感风寒的证候:咳痰清稀,鼻塞流涕,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全方,加防风、苏叶、生姜以增强疏风散寒的功效。

2.2风热咳嗽:以咳嗽为主,兼见外感风热的证候:痰黄粘稠,发热有汗,口渴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全方,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增强疏风、清热、利咽的功效。咽红肿痛者加玄参、射干、板蓝根利咽消肿。

2.3痰热咳嗽:以咳嗽为主,兼见痰热之象:痰多黄稠,口渴烦躁,尿黄便秘,或见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去荆芥,加黄芩、桑白皮、瓜萎、川贝母,或酌加鱼腥草以加强泻肺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若痰多色黄,稠粘咯出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以清肺化痰。

2.4痰湿咳嗽:以咳嗽为主,兼见挟湿的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情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濡。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去荆芥,加茯苓、半夏、枳壳、苡仁以健脾理气,燥湿化痰。

2.5燥热咳嗽:以咳嗽为主,兼见燥热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用止嗽散去荆芥,加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百合等以养阴润肺。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干咳长期不愈,咽喉红赤、干燥,有滤泡者,加玄参、生地、马勃、板蓝板、甘草、桔梗清利咽喉,护阴止咳。

3、病案举例

刘某,男,9岁,年4月12月初诊。

咳嗽已有月余,痰多色白而稀,纳呆,困倦,舌苔白腻,脉濡。辨证属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用止嗽散加减:

百部10g,沙参10g,白前10g,紫菀10g,桔梗10g,陈皮10g,半夏5g,茯苓10g,款冬花5g,枳壳10g,薏苡仁10g,甘草3g。

上方服4剂后,咳止而愈。

止嗽散治疗咳嗽验案3则

医院张瑞平

止嗽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的功效。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咳嗽常能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1、急性咽炎合并扁桃体炎

例1吴某某,女,16岁,年1月11日初诊。

咳嗽伴咽痛2日。症见发热(37.8℃),鼻塞流涕,干咳少痰,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腻,脉浮数。查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II°。

西医诊断:急性咽炎合并扁桃体炎。中医辨证属外感风热。治法:疏风止咳,清热解毒。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

射干、百部、紫苑、荆芥、白前、蝉蜕、陈皮、枳实各10g,金银花、连翘各15g,桔梗、杏仁各6g,大黄、甘草各3g。3剂,每日l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减轻,余无明显改变,体温(37.2℃)。上方加板蓝根、玄参各20g。3剂。

三诊:咳嗽明显减少,查咽部充血减轻,扁桃体肿大I°。效不更方,继服5剂,诸证痊愈。

按:临床发热咳嗽多由扁桃体炎症或咽炎引起,所以发热咳嗽必须查扁桃体及咽部病变情况。此例患者,以咽喉不适,干咳痰少,扁桃体肿大伴发热为特点,在止嗽散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药物而取效。患者有脘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症,故用枳实、大黄通腑泄热,既能缓解相应症状,又有上病下取之意。

2、咽炎合并扁桃体炎

钱某某,男,56岁。年2月23日初诊。

感冒后咳嗽2个月。曾服抗菌消炎、止咳化痰之药无效。

症见咳嗽,咳声重浊,咯白色稀痰,遇寒则甚,乏力,动则汗出,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查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I°。查血常规正常,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

西医诊断:咽炎合并扁桃体炎。中医辨证属脾气不足,肺失宣降。治法:补脾益肺,化痰止咳。方选止嗽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用:

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白前、紫菀各12g,荆芥、百部、桔梗、射干、玄参各10g,甘草3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后咳嗽症状减轻,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继以此方加减调治1周痊愈。

按:此患者感受外邪,肺之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久咳伤肺伤脾,形成肺脾两虚之证,故迁延难愈,肺脾两虚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脾不生清,肺失濡润,肺脾失调,肺失宣发肃降,气机不利,则咽痒,咯白色稀痰,胃纳不佳。用止嗽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以补益脾肺,化痰止咳。药证相合,故有佳效。

3、慢性咽炎

秦某,女,28岁,年9月25日初诊。

感冒后咳嗽。咯痰不爽6周。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查血常规、X线胸片未见异常;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现症干咳少痰,喉中作痒,咽干音哑,入夜尤甚,影响睡眠,伴头晕头痛,两目干涩,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辨证属肺胃阴伤,肺失宣降。治宜养阴润肺,宣肺利咽,化痰止咳。方选止嗽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药用:

沙参、玄参、麦冬、乌梅、紫菀、百部各15g,枇杷叶、诃子、白前、陈皮、荆芥、防风、杏仁、蝉蜕、桔梗各10g,玉竹、射干、芦根各15g,甘草6g。5剂,每日l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干咳、咽喉干燥等症状明显减轻,声音嘶哑,睡眠无明显改善,上方加木蝴蝶、合欢皮各10g,板蓝根20g。6剂。

三诊:药后咳嗽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继以养阴清肺丸合二母宁嗽丸巩固,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本证不宜辛燥,又忌寒凉太过,故以止嗽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疗则切合其病机。该患者属于呼吸道疾病后期,西医以抗菌及镇咳等治疗疗效不佳,病情迁延日久,肺阴亏耗,咽失濡养,故见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干咳少痰等症状。治宜养阴润肺,宣肺利咽,化痰止咳。止嗽散特点如程氏所言:“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用治咳嗽咯痰不爽,不分新久,皆可取效。沙参麦门冬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为温病后期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设。该方养阴而不恋邪,清热而不伤胃,与止嗽散合用相得益彰,故有良效。

资料来源:

1、温秦庆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年1月第29卷第1期

2、张瑞平,山西中医,年4月第27卷第4期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jianyu.com/afhzz/9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