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每日一更37

48.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人参白茯苓当归黄芪炒

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木香甘草炙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忘记记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性情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忘记失眠,冷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信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只,舌淡,脉细弱。

本方证因考虑过分,劳悲伤脾,气贫血虚而至。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考虑过分,面色萎黄,性情亏虚则体倦、食少;血汗不够则见惊惧、怔忡、忘记、不寐、冷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够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倒所以脾虚为重心,气贫血虚为基本。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动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负气血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批益气健脾药配伍、枣和睦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调节考虑过分,劳悲伤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性:一是心脾同治,要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润心脾,怂恿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必,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意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性情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忘记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烧及脏器下垂等。

本方是调节心性情血两虚证的罕用方。临床运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9.炙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炙甘草汤姜桂参,生地麦冬火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

1.阴血阳气病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弱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冷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是《伤寒论》调节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够,阳气不振而至。阴血不够,血脉无以充溢,加之阳气不振,无力怂恿血脉,脉气不相连续,故脉结代;阴血不够,心体失养,或心阳病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血汗,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够,通血脉,益力气”。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性情,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血汗,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美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负气血充溢,阴阳和睦,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操纵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增加用量或不必,由于温药终归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调节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效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够,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约束的五味子,标本统筹,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协商采用。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运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坚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够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贫血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坚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50.大补阴丸《丹溪心法》(II)

熟地黄酒蒸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知柏合成方。

猪髓蒸熟炼蜜丸,滋阴降火效劳强。

上为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服七十丸(6~9g)空腹盐白汤送下。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冷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本方证是由肝肾亏虚,真阴不够,虚火上炎而至。肾为水火之脏,本应既济以共存,真阴亏虚,则相火亢盛而生虚火、虚热之证,故骨蒸潮热、冷汗遗精、足膝疼热;虚火上炎,灼伤肺金,损伤肺络,故咳嗽咯血;虚火上扰心神,则心烦易怒。治宜大补真阴以治本,佐以降火以治标,标本兼治。本方以滋阴降火为法,以“阴常不够,阳常足够,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为理论根据。

本方的配伍特性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炸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统筹。此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柏的比例为3:2,讲明本方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大补阴丸与六味地黄丸虽均能滋阴降火,但后者偏于补养肾阴,而清热之力不够;前者则滋阴与降火之力较强,故对阴虚而火旺显然者,采用该方为好。

本方为调节阴虚火旺证的基本方,又是显示朱丹溪补阴学派学术思惟及其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临床运用以骨蒸潮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若阴虚较重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阴虚冷汗者,可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山茱萸以固精止遗。

若脾胃病弱、食少便溏,以及炽热属于实证者不宜操纵。

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龟板知母

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主干姜

(《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尚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上为末,酒糊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黄,懒言者加山药。

功能:滋阴降火,强健筋骨。

主治:肝肾不够,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羸弱,步履乏力,或昏迷,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本方与大补阴丸均有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有滋润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之功,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以猪脊髓、蜂蜜为丸,故滋润精血之功略胜;本方又有锁阳、虎骨、白芍、干姜、陈皮,故补血养肝之力较佳,并有很好的强筋壮骨效用,且补而不滞,为治痿证的专方。

51.六味地黄丸(地黄丸)《赤子药证直诀》

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阴虚火旺加知柏,养肝明目杞菊煎。

若加五味成都气,再入麦冬长命丸。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温水化下三丸。

滋润肝肾。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冷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兄弟心热,口燥咽干,牙齿迟疑,足跟做痛,小便淋沥,以及赤子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变化,肝肾阴血不够又常可互相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够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迟疑、赤子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够,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够,不能上荣头子,故头晕眼花;肾开窍于耳,肾阴不够,精不上承,或虚热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冷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润肝肾为主,合适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协助,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此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所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性。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赤子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赤子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设立此丸,认为幼科补肾专药。”

本方是调节肝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临床运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若虚火显然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巩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脾虚泄泻者慎用。

52.左归丸《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山药炒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

左归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

龟鹿二胶菟丝入,补阴填精成效奇。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够证。头晕眼花,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冷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本方证为真阴不够,精华折本而至。肾藏精,主骨生髓,肾阴折本,精华不充,封藏尽职,故头晕眼花、腰酸腿软、遗精滑泄;阴虚则阳亢,迫津外泄,故自汗冷汗;阴虚则津不上承,故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为真阴不够之象。治宜壮水之主,培补真阴。

左归丸是张介宾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他觉得:“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故去“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参加枸杞、龟板胶、牛膝巩固滋润肾阴之力;又加人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头不停”(《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之义。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性。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安好,合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合用于真阴不够,精华折本之证。故《王旭高医书六种·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中说:“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

本方为调节真阴不够证的罕用方。临床运用以头子昏迷,腰酸腿软,舌光少苔,脉细为辨证要点。

若真阴不够,虚火上炎,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火烁肺佥,干咳少痰,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以清热除蒸;

小便不利、不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大便燥结,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兼气虚者可加人参以补气。

方中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便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茯苓炙甘草

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远服。

功能: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够证。腰酸遗泄,冷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

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纯补之剂,同治肾阴不够之证。然左归饮皆以纯甘壮水之品滋阴填精,补力较缓,故用饮以取其急治,恰当于肾阴不够较轻之证;左归丸则在滋阴当中又配以血肉厚情之味及助阳之品,补力较峻,罕用于肾阴折本较重者,意在以丸剂缓图之。

53.平昔煎《续名医类案》

生地黄北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身川楝子

平昔煎君生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

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塞。肝肾阴贫血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反常,肝气郁滞,从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贫血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贫血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润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小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批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本方配伍特性: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补肝与疏肝相连接,以补为主,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碍胃遏滞气机之虞,且无伤及阴血之弊。全方组方谨严,配伍妥贴,照料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平昔煎与自在散都能疏肝理气,都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自在散疏肝养血健脾的效用较强,主治肝郁贫血之胁痛,并伴随神疲食少等脾虚病症;平昔煎滋润肝肾的效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病症者。

本方是调节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而至脘胁痛楚的罕用方。临床运用以脘胁痛楚,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分,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因制方重在滋润,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操纵。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jianyu.com/afhzz/18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