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医有“实者泻之、虚则补之”的说法。
机体的阴阳气血,如果哪一种有不足了,就需要去“补”,比如阳虚补阳,阴虚补阴,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其中的“补阴”一般称之为“滋阴”,或者说滋阴补水。
而一贯煎就是滋阴方剂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这个方剂。
先看看它的方剂歌诀: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
肝肾阴虚胁痛尝。
从方剂歌诀可以看出,一贯煎的组成比较简单: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案》,创方之意就是为了滋阴而疏肝,主要针对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常见有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等表现。
此外,后人认为还适合一些疝气瘕聚。
在此之前,中医对于肝肾阴虚之证,习惯沿用的主要有六味地黄丸之类。
但相较于一贯煎而言,六味地黄汤更偏于滋腻。
而后世医家一致公认,一贯煎的配伍更有特色,也更“好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的配伍特点。
一贯煎虽然是针对肝肾阴虚而设,但在阴虚的同时,一般还兼有肝气郁结之证。
阴虚固然需要滋阴补水,气郁则需要理气散郁,两者从治法和选药上有一定的相悖之处。
一贯煎正是在调和了两者之后才精心做出的配伍。
魏玉璜认为,一贯煎适用的肝肾阴虚是病症之本,而肝郁气滞则是病症之标,在此基础上又造成了肝胃不和。
这里面就有三个要点:
1、肝肾阴虚:基础是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后,由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了。
2、肝郁气滞:由于肝血不足,影响到疏泄功能,继而导致肝气郁滞。
3、肝胃不和:由于肝郁是建立在阴虚之上的,阴虚生燥热之外,还可以造成肝胃不和。
那就是肝经郁热影响到胃的和降,从而出现呕吐吞酸之证,在胃气上逆之外再有吞酸,就是肝胃不和的特点。
针对这个证候,什么情况下适合一贯煎?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当然,如果还有肝胃不和的话就更适合。
阴虚有一定的虚热,所以咽干口燥,舌红而偏干、脉象虚弦而细数,这些舌脉之证都是肝肾阴虚内热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肝气郁滞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胸脘胁痛,以及情志上的变化,如郁郁寡欢而喜叹息。
实际上,一贯煎还常被用于一些胃阴不足之证。
肝胃阴虚就包括了胃阴不足且兼有胃气上逆,从而出现胃脘疼痛,近现代中医看到这类问题时,一贯煎就是一个基本方了。
主张一贯煎的使用“标杆”证候,那就是胸胁痛,这是属于肝郁阴虚的胁痛。
由于厥阴肝经循行在胸胁,肝经阴虚不足,失于濡养乃至成涩滞,气血津液瘀滞不畅。
如果肝经气滞影响到下焦气机,乃至可以出现疝气瘕聚。
但所有这些表现都有一个基本病因,那就是阴虚气滞,而气滞更是其中的重点,这也是近现代中医对一贯煎适用的一个经验。
此外,一贯煎的主证基础有阴虚内热,但这个内热不是很重,主要是由阴虚导致有肝郁,阴虚肝郁继发肝胃不和,从而导致肝郁化火犯胃,出现胃气上逆、呕吐吞酸。
这三个环节是一种递进继承的关系,但凡具备两个,就足可以成为适用一贯煎的理由。
一贯煎的配伍,很多人根据其“滋阴补水”的主证得出地黄就是君药的结论。
由于本身肝肾阴虚为本,用生地既可以滋肝肾之阴,还能清虚热。
也有人认为,一贯煎的君药是枸杞。
还有人认为一贯煎的君药有两味:枸杞、当归。
这么认为的理由是,本证的病因根本在肝,从中药归经来说,枸杞、当归主要入肝经。
比如枸杞养肝血之外再滋肾阴,当归补肝血而入心脾二经,两者搭配,可以作为一贯煎的君药,专门针对肝阴血不足的病因根本。
地黄为臣药,肝肾同补、补肝血而滋肾水,这是地黄的特点。和枸杞一起起到滋水涵木的作用。
沙参麦冬两味为佐药,滋阴养胃,兼补肾水;沙参侧重于养肺阴,麦冬偏于滋胃阴,兼顾肺胃,也有培土益木之意。
川楝子为使药,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而止痛,所以只是“少许佐之”。
在大队的养阴药当中配少量的行气疏肝之品,使全方滋而不腻。
由此可见,一贯煎虽然是一个滋阴补水的方剂,但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了滋水涵木、佐金制木、培土益木三法。
大量滋阴配少许行气,可谓是体用并调,又可以使全方补而不滞。
最后指出一点,由于一贯煎滋阴之力较大,夹湿、停痰、积饮都不适宜。
END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