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使用和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麦冬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名麦门冬,列为上品。记有“主心服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贏瘦气短”等功效。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并对其形态、分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销情况、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详细记述。
《名医别录》称:冬,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唐代(本草拾遗》载:“出江宁(今江苏南京)者小润,出淳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
宋代《图经本草》记有:“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根如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夢花。是比尔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或云吴地者尤胜。”
《增订伪药条辨》称:麦冬“出杭州苋桥者”为最优。明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门冬
又云:“古人唯世所用多是栽莳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粪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种,但成迟尔。浙中来良,其叶如韭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麦冬,与《本草纲目》相似
综上所述,自古麦冬不止一种,且有栽培与野生之分。本草所述来自浙中,叶如韭的麦冬,与国家药典收载的相近。浙麦冬栽培历史悠久,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三台县志》记载:“麦冬已在园河(今花园乡)、白衣淹(今光明乡)广为种植。”此种麦冬至今仍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之一。
加工四川和浙江加工麦冬的方法略有不同。四川是将麦冬放入箩筐内洗净,摊放晒席上曝晒,待水汽干后,用双手轻轻搓揉,称为“短水”。搓后再晒,晒后再搓,反复4次或5次,使根须断落,体质光洁而柔润。浙江是将连须麦冬置清水中海洗干净,摊放芦帘或竹垫上曝晒。第1次晒3-5天后堆积2-3天,反复三次,称为“三晒三堆”。
麦冬昧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具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能。用于肺燥干咳、虛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等症。以麦冬作原料生产的玄麦冲剂、生脉饮、青春宝等中成药品种达89种。
福东海麦冬g四川麦门冬大条罐装麦冬茶搭黄芪沙参玉竹枸杞煲汤材料京东月销量¥39.5购买